从7月到12月,历经50+场面试和20+场笔试,收获5+意向,2022秋招的旅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小满胜万全的句号。
7-8月,故事的开端
在我眼中,7月的意义在于热身。今年的大环境整体一般,只有零零星星的公司在这个月开启网申。与此同时,尽管暑期实习有过数十场的面试经验,但几个月的空窗期还是让脑海中对于面试的记忆和感觉显得有些生疏。对于秋招,当时最深刻的感受是没底:与正式招聘与暑期相比,面试的路数是否有所不同?难度是否提高?能获得多少的机会?...就当心头被这些疑惑久久萦绕时,7月20日,在与实习同事吃火锅的午后,我收到了秋招第一场面试的通知。
为了这场面试,我特意请了半天假,给足了仪式感。面试官主要聚焦在对于求职动机与岗位认知的考察,并没有遇到我预估的简历深挖。在交流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积极的反馈,面试官对于岗位的洞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的结果通过,我也终于勇敢迈出了秋招面试的第一步。
7月和8月余下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网申和笔试。同时,蔚来、最右、米哈游、好未来、科大讯飞等也开启了后续面试的进程。对于其中一些场次,面试被我视为实战模拟的机会。我的第一份意向(好未来)正是在此时拿到的——它的意义大于录取本身。在秋招初期,这份意向给我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证明我在激烈的秋招中是可以被发现和认可的。电商
但不安的情绪还是时不时涌上心头。一方面,感觉自己获得的面试机会还不够多;另一方面,我知道属于大厂未知的战役还在后头。在做决定时,我倾向于尽可能快地收获可以接受的保底选项,而好未来显然与这个愿景还有一点距离。回想起当时申研的经历,我安慰自己:好饭不怕晚。
很多事情难以把控,我们能做的只有为自己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权。
9-11月,非典型的白热化
进入9月后,面试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我也在11月集齐了大部分主流互联网公司的体验券,不过过程却各具特色。一方面,我通过了拼多多、京东、美团、荔枝的面试,也因为时间安排和精力分布的原因退掉了几个后续的流程;另一方面,尽管在中秋节前通过了A厂全部业务面,节后却被告知可能不推进hr面了;X厂的个性化测评可能是发挥最满意的一场笔试,可二面却遇到了没睡醒的面试官;K厂二面刷新了我的认知;L厂业务leader与我始终不在一个频率上;M厂都与终面面试官加了微信,却意外止步...这些波折只是缩影,我开始认识到环境、面试官的偏好、内心的直觉、甚至面试安排的先后等等就是秋招中的X因素,所谓的玄学本身也是这场战斗的一部分。说心境没有起伏是不可能的,但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一些面试过后,我会进行思考。如果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的(例如,通过回忆与即时感受,自己确实有发挥欠佳之处),那我会把它当作一节课,争取下次不再犯;反之,我会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在口吐芬芳过后,尽力将这些经历扔进记忆的垃圾桶,重新整装待发。电商
拼多多:与耐心赛跑的拉锯战
拼多多的笔面试由8月一直延续到11月,是秋招中横跨时间幅度最长的。
9月初收到了一面,约在一个周日的下午。面试过后没有特别的感觉,谁知收到二面通知竟已是一个月之后,而三面则安排在了十月底的深夜。二三面侧重考察对于拼多多,以及产品思维的理解。尽管多多的面试一般只持续半小时,但与面试官思维的交锋碰撞还是让我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是,多多的hr面没有我想象中的Push,隔着电话能够感受到对面hr非常愿意鼓励和倾听。我始终认为,面试官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公司部门的名片,而终面(hr面)又是最新鲜的一轮面试,因此丝滑的hr面体验是能够让候选人对于公司的好感大大提升的。
完成面试后,依然是等待。多多没有hr沟通环节,在填写好信息收集后,意向与正式offer在十一月中旬姗姗来迟。电商
京东: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方式
京东的经历分为两条主线:JD Star与管培。
JD Star在国庆假期前完成了全部的流程,随即进入了漫长的排序。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就像做过山车:一开始自信满满,坚信国庆前就能收到意向,国庆痛痛快快地玩,结果收件箱风平浪静;假期后,随着时间流逝坠入谷底,一边抱怨不公,对结果佛系甚至不抱希望;一边又研究如何看京东的状态变化,希望提前获得潜在的讯息。在十月下旬一个心如死水的下午,没有任何前兆,意向书悄然而至。点开邮件的一瞬间,没有极致的狂喜,有的却是如释重负的惬意。
虽然不曾拥有过,但却感觉失去了千万次。第一份实习的公司成为了秋招第一个发offer的大厂,兜兜转转,这或许也是一种缘分。
管培则是另一种叙事。群面、hr面、业务面我都以佛系的平常心面对,比较好地展现出了自己,业务面甚至答出了秋招以来自认为发挥最好的产品设计题。而高管面大概是所经历过阵仗最大的一轮面试,从着装、面试官的职级、紧张程度等维度看均是如此。由于疫情和高管排期,终面的时间一延再延,但这似乎只给带来了暂时的休憩,心理上却一直由于这场没有安排的终面如梗在喉。面试前,依照自己对于京东的了解,我准备了京东味的PPT和自我介绍。可遗憾的是,在终面过程中,高管们其实并没有给出太多表现自我的机会,状态平平;而我自己也有些慢热,在面试临近尾声才将紧绷之感彻底剥离。京东的故事至此暂告一段落。电商
美团:潮落后一定有潮起
从暑期到秋招,美团的故事贯穿始终。
十月,我一度认为自己遇到了二面瓶颈。9月第一次被捞起,我与二面面试官(甚至还是老乡)聊得非常愉快,可最终未能等来三面的通知;10月第二次被捞起,二面面试官觉得我过度准备(尽管我完全不认同),等待几天后还是被放回了公共池子。总体上,美团的面试官们给我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他们在拥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又表现出对面试者的充分尊重。因此,我始终对美团抱有比较强烈的期待。原以为今年与美团的缘分可能要戛然而止,在十一月的尾声,我突然又收到了美团约面的邮件。
初面应该是本次秋招持续时间最长、与面试官最投缘的面试之一。收到二面通知后,回想起暑期和前两次的二面瓶颈,我脑海中莫名生出一个念头: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这次一定要通过!事不过三,最终我也做到了。在后续的流程中,尽管回想起来似乎有优化的空间,但拿到美团入场券这件事情本身还是让我在十二月感到由衷地开心。电商
12月,结束是全新的开始
回顾五个月的秋招之路,收获大于结果本身。这段旅程让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能发觉一些观念正在悄悄改变着。
曾经以为拿到offer后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最后的学生时光,但才发现offer本身竟也是焦虑的触发机制。在排除完干扰选项后,剩下的offer旗鼓相当,各有优劣,让内心陷入极度的犹豫纠结。除此之外,由于内外界的影响,我的脑海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念头,包括但不限于你确定选择互联网产品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吗、有没有将学历的价值利用到最大、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能攒下钱吗、能不能适应工作...它们中的一些,我在初步思考后得出了答案,例如生活成本也是生活品质的体现,不必过于纠结、学历可能只是安慰剂,记住最初的快乐比横向比较、A到极致更重要...而越往后,越发现一切的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选择。
自洽:追求安稳还是追逐自由
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一场博弈。在大部分情况下,钱和时间就是天然的矛盾体,而稳定和动荡背后则是风险和收益的对赌。选择互联网,或者说所有体制外市场化的机构,本质是说明在20岁出头、初入职场的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一腔热血地相信自己的成长能够跑赢大盘;在时间叠加的buff下,投资自己能够获得长期可观的回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时刻终将来临。电商
另一方面,尽管我并非激进的风险偏好者,也有担忧、焦虑,但直觉告诉我,我不太能接受能从23岁一眼望到尽头的日子。至少在30岁前,我希望生活不是一潭平静的死水,而有壮阔的波澜。所以,大概是潜意识里的执念和无法忍受让我在秋招中选择了这条路。探索自我不只是结果,更应该是个渐进的过程;既然已经出发,就专注于前方的旅程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smkjg.com/pinduoduo/27558.html